很多工程师都遇到过这种争论:
“这焊点能用啊,通电没问题,为啥判不良?”
要回答这个问题,得先回到IPC-A-610和J-STD-001的定义——它们对插件焊点的合格标准并不是看“亮不亮”,而是看润湿面积、锡量和形状。
对Class 2产品(普通工业、消费类)而言,插脚露锡≥75%、焊点呈光滑凹面即可;
而Class 3(高可靠应用)要求更高,焊料必须覆盖端子全部底面,并沿引脚上爬≥75%,不能有气泡、针孔或裂纹。
这看似只是几条数字,其实牵涉整个焊接工艺控制。
假设插件脚镀锡不均、孔径设计太紧,焊料就无法充分上爬;若焊膏含氧高、预热曲线不稳定,就容易出现虚焊。很多经验型工人会凭“手感”判断焊点是否够好,但在标准体系下——只要达不到覆盖率,就算功能正常也要重焊。
有意思的是,IPC并没有规定“焊点必须亮”,因为光亮度取决于合金成分和冷却速率。真正代表可靠性的,是润湿角和接合面完整性。
实际生产中,可以用截面分析(cross section)验证孔内填充率,也能通过显微拍照与标准图对照判定。
一线工程师最常犯的错,是“焊得满就行”,但在Class 3标准下,“满”并不等于“合格”,焊料过多反而可能引起桥连或应力集中。
合格的焊点,既不多也不少,讲究“流线感”——焊料自然贴合引脚与焊盘,边缘过渡圆润,锡面无波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