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里一直有争议,有人说“医疗设备板子必须 Class 3”,有人却坚持“Class 2 就够用了”。问题的核心,不在定义,而在风险、成本和认证要求的平衡。
从风险角度看,医疗设备差异很大。像生命支持、手术监控、心脏监护这类关键设备,一旦 PCB 出问题可能造成严重后果,自然需要 Class 3 高可靠性标准。而一些检测设备、化验分析仪,即便 PCB 短期出现小故障,也不会直接危及患者,Class 2 已经可以支撑稳定运行。
成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。Class 3 板层更多、铜厚更高、焊点要求严格,可制造性低,周期长。若项目预算有限且板子属于非关键模块,用 Class 3 并不划算,增加了不必要的风险成本。
认证要求方面,医疗设备通常会要求 ISO 13485 或 IEC 60601 等体系合规,标准提供了底线,但并没有强制规定每块板必须 Class 3,更多看的是设计是否满足功能安全和可靠性要求。
举一个经验例子:在某检测设备项目中,我们原本设计板子为 Class 3,但经过风险评估和试产,发现 Class 2 的板子在电气性能、热循环和环境可靠性上完全满足要求,于是最终批量生产采用 Class 2,成本和交期均优化。
所以结论是:标准是底线,设计决定级别。医疗设备 PCB 并非一刀切,选择 Class 2 还是 Class 3,需要综合考虑模块功能、风险后果、制造成本和认证要求,而非仅仅靠“医疗设备就一定 Class 3”的经验法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