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们能做 Class 3 的板吗?”
几乎每个工程师群都有人这样问。刚入行的新手最容易被这个问题绕晕——Class 到底是什么?数字越大越好吗?
其实,IPC 的 Class 1、2、3 就是电路板的质量等级标准,区别不在“能不能用”,而在“能用多久、能有多稳”。
一、Class 1/2/3是什么意思?
Class 1:能正常工作就行,比如玩具、计算器、简单消费电子。标准比较宽松,焊点圆一点歪一点没关系,只要不掉就行。
Class 2:要稳定、要寿命,常见于汽车电子、工业控制。要求更严,比如孔壁厚度、焊点圆滑度、残余助焊剂量都有指标。
Class 3:属于“关键命门级别”,比如医疗、航天、军规类应用。几乎每个焊点、过孔、导通层都得在最严范围内,哪怕外观细微异常也可能判为不合格。
说白了,Class 是一个“质量底线”。
等级越高,板子越稳定、成本也越高。
二、不同等级用在哪
可以这么理解:
Class 1:短期用、低成本。比如儿童玩具、LED灯串、简单家电。
Class 2:长时间用、要耐环境。汽车中控、仪表、电源控制板几乎都在这一档。
Class 3:容错率为零。比如医疗监测、卫星通讯、航空航天设备。
所以,当客户图纸上标“Class 3”,意味着这块板的加工、检测、清洗、验证,几乎每一步都要额外控制。
很多人以为:
“Class 3 是最好的,那我全都选 Class 3 就完事。”
其实不对。
等级越高不代表越合适。
举个例子:你做一个电饭煲控制板,用 Class 3,成本翻倍、交期拉长,性能却没提升。
反过来,你做汽车刹车控制板选 Class 1,那是真危险。
三、选等级的正确姿势
选 Class 的逻辑其实很简单:
1.先看应用场景——命安全、耐久需求高,就往高走。
2.再看预算和量产——做百万台的消费品不可能都走 Class 3。
3.最后看可靠性需求——你希望它稳定5年、10年,还是20年?
一般来说,Class 2 是最常见的选择:稳定、性价比高、可制造性强。只有极少数医疗、航天类客户才要求Class 3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