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捷多邦提醒:盘中孔设计时孔径怎么选才合适

2025
09/15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之前遇到过一个客户案例:BGA封装,0.4 mm pitch,设计时把盘中孔孔径定成了 0.25 mm,想着越小越好,可以多留点走线空间。结果样板焊接后,出现了大面积虚焊,返修率高得离谱。

 

为什么会这样?问题就出在“孔径选择”上。盘中孔并不是“越小越好”,它需要综合考虑钻孔能力、铜厚、填充方式和焊接工艺。

 

1. 设备能力的限制

0.25 mm的机械钻在常规工厂已经接近极限,稍微有点偏心就会导致孔壁铜厚不均。可靠性直接下降。

 

2. 填充难度增加

孔太小,树脂塞孔或铜填充都会变得困难,容易产生气泡或填充不满。后续电镀铜面平整性差,BGA焊球落下去就会虚焊。

 

3. 焊盘设计空间被压缩

pitch 0.4 mm,本身焊盘直径有限。如果孔径太小,焊盘环宽不足,焊接时合金扩散不均,焊点强度会打折扣。 

后来把孔径调整到 0.3 mm,焊盘直径配合 0.55 mm,并选择了“树脂塞孔+铜面填平”的工艺,问题就解决了,良率提升明显。

 

经验总结:

参考封装推荐值:BGA datasheet 里通常会给出推荐的盘中孔直径范围,别凭感觉去定。

匹配加工能力:比如常见HDI0.20.3 mm孔径更容易控制,低于0.2 mm就要考虑激光钻+盲孔方案,而不是勉强做盘中孔。

兼顾可靠性和成本:孔径越小,工艺难度越高,成本自然上升。如果不是极限设计,没必要一味追求小孔。

 

一句话总结:盘中孔的孔径选择,既要看设计需求,更要看加工和焊接的可实现性。案例里客户的教训就是,忽视了工艺边界,结果焊点虚焊频发。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