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家好,今天我们聊聊一个让我又爱又恨的工艺——背钻填树脂。说实话,这东西看起来简单:钻个孔、填点树脂,不就完事了嘛?可真做起来,你才知道,这就是一个“工程师的噩梦”。
案例背景
某高速通信板,28Gbps差分信号,工程师要求过孔使用背钻填树脂,以减少stub和改善信号完整性。板材6层FR4,设计上看着挺标准,结果第一批板一上线,问题就来了。
问题一:孔顶气泡
X-ray一看,满屏都是小气泡。仔细分析:树脂黏度偏高,固化速度快,孔底空气没跑出来。说白了,这就是“树脂太死板,空气太任性”,你想让它们和平共处?没门。
问题二:微裂纹与脱层
热循环测试一跑,部分孔壁出现微裂纹,局部树脂层和铜壁分离。根本原因?树脂与铜壁润湿性差,加上热膨胀不匹配。真的怀疑那些设计图纸上画的漂亮孔,现实里全都在笑话我们工程师。
问题三:良率低
返工率蹭蹭往上窜,12%!而普通背钻板才2%。所以别以为加了树脂就是完美,实际操作中,你必须面对各种坑:气泡、裂纹、厚度偏差……
这些点要记住:
选对树脂:黏度低、收缩率小的,才不容易出问题。
工艺得稳:真空灌胶、加压固化,别想着靠运气。
前期预处理:烘干、活化,铜壁润湿性差?别怪树脂。
验证必不可少:眼图、S参数、热循环测试,能发现问题的才算真可靠。
背钻填树脂看似简单,背后的坑比你想象的大多了。信号完整性提升了,成本和工艺难度也同步上升。工程师只能靠经验和细心,把这些坑踩少一些。
吐槽一句:每次看板子X-ray一遍遍冒泡,我都在想,这树脂是不是也知道自己被工程师折腾了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