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铜基板到底是什么材料?一文看懂

2025
06/25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铜基板本质是一种金属基电路板(MCPCB),以铜层作为核心导热介质,通常由导电层(铜箔)、绝缘层(介质)和金属基板(铜板)三明治结构构成。其核心价值在于解决高功率密度场景下的热管理问题,但实际应用中存在大量工程权衡。

 

导热性能的真相
铜的标称导热系数高达398W/(m·K),但这仅是理想值。实际导热性能受绝缘层支配:常见环氧树脂导热系数仅0.3-1.5W/(m·K),即使填充陶瓷颗粒的高性能介质(如AlN)也仅能达到3-10W/(m·K)。这意味着整体热阻(Thermal Resistance)主要取决于绝缘层厚度与材料。实践中发现,标称"高导热铜基板"若未明确绝缘层参数,实测性能可能比铝基板更差。典型场景如LED驱动模块,当绝缘层厚度>100μm时,铜基板较铝基板的温差优势可能不足5℃

 

热膨胀系数(CTE)的隐形代价
铜的CTECoefficient of Thermal Expansion)约17ppm/℃,与半导体器件(如硅芯片6ppm/℃)严重失配。大尺寸铜基板在温度循环中会产生机械应力,导致焊点开裂(常见于汽车电子振动环境)。解决方案是采用铜-因瓦合金-铜(CIC)复合基板,但成本可能增加3-5倍。需注意,多层铜基板的ZCTE差异还会引发层间剥离问题。

 

典型应用场景的取舍逻辑
高频大电流场景(如电动汽车OBC)是铜基板的主战场,因其兼具低阻抗和散热优势。但需警惕趋肤效应(Skin Effect)带来的额外损耗——当频率>100kHz时,建议采用表面粗糙度≤1μm的压延铜箔。另一误区是盲目追求铜厚:2oz70μm)铜箔在30A连续电流下温升约40℃,继续增厚至3oz对温升改善不足8%,却会大幅增加蚀刻难度和成本。

 

成本陷阱与替代方案
铜基板价格通常是铝基板的2-3倍,且加工费率高(因蚀刻耗时长)。在散热需求不极端场景(如消费电子电源模块),铝基板+导热胶可能是更经济选择。对于必须使用铜基板的情况,建议优先验证供应商的介质层参数一致性——我们曾遇到同一批次板材热阻波动达15%的案例,最终追溯至绝缘层固化工艺缺陷

  

实用建议

1. 优先明确热流路径:若主要热源位于器件底部(如TO-247封装),选择绝缘层厚度<75μm的铜基板

2. 警惕铜氧化:裸露铜层在潮湿环境中会形成氧化膜,导致接触热阻上升,建议镀镍或采用抗氧化处理

3. 高频场景下,铜箔类型比厚度更关键:低轮廓铜箔(LP铜)的插入损耗比标准铜箔低20%以上。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