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捷多邦解析:埋容埋阻设计中最容易踩的坑

2025
09/13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当年在做一款 高端服务器核心板 的时候,我们尝试了埋容埋阻。结果一路踩坑,直到打了几轮样板才逐渐摸清门道。总结下来,有几个点特别容易中招。

 

1. 电容值设计过于理想化

很多新人一上来就希望用埋容替代大量去耦电容,结果发现算出来的面积根本不够。埋容的单位面积电容有限,叠层设计再怎么优化,也替代不了大容量电容。如果前期没把实际可实现值算清楚,最后要么电源噪声不过关,要么只能临时加贴片电容,反而更尴尬。

 

2. 阻值精度被忽视

埋阻工艺本身受材料均匀性和蚀刻精度影响,阻值浮动比普通贴片电阻大。我们当时在做差分终端匹配时,原本希望靠埋阻来节省布线面积,结果阻值偏差导致眼图劣化,不得不重新调整方案。后来才明白,埋阻更适合做非关键精度的电阻,比如上拉/下拉,别把它当精密电阻用。

 

3. 工艺窗口没和板厂确认

这是踩坑最多的一次。我们最初的叠层设计考虑了埋容,但没和厂商确认他们能做到的最小厚度和容差,结果实际加工时完全对不上设计值。那一批板几乎全军覆没,浪费了一大笔开发经费。从那之后,经验就是:埋容埋阻一定要在设计初期就和厂商沟通工艺窗口,而不是等到图纸画完再扔过去。

 

4. 调试和返修难度被低估

做完样机发现某些电源噪声超标,想临时调整埋容容量,根本不可能。贴片电容还可以临时加,这个改不了,只能重新打样。对项目周期是极大的拖累。所以后面我们会保留一部分外部贴片器件,用来做“保险”。

 

5. 成本和良率的现实问题

最后一点很现实,埋容埋阻一定会带来成本和良率压力。如果没有特别明确的性能或空间需求,贸然上这种工艺,很可能最后收益抵不上风险。

 

埋容埋阻确实能解决一些高端产品的痛点,但设计过程中的坑很多。经验就是——别高估它的能力,别低估它的复杂度,前期和工厂充分沟通,把关键参数掂量清楚,才能避免“交学费”。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