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捷多邦提醒:控深槽深度设计不合理的后果

2025
09/10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控深槽工艺在PCB设计中应用广泛,常用于实现台阶结构、局部减薄或器件安装空间。然而,深度作为该工艺的核心参数,一旦设计不合理,就可能引发多方面的后果,影响电气性能、机械强度和装配可靠性。

 

1. 过深的后果

削弱机械强度:当槽深超过板厚的合理比例(通常不超过三分之二),剩余介质层过薄,容易在弯折或热冲击下断裂。

破坏内层结构:若过深切入到内层铜线或接近焊盘,会造成短路、开路或信号完整性受损。

引发分层或起泡:深度过大导致树脂支撑不足,在后续回流焊或热循环中易出现分层。

 

2. 过浅的后果

功能无法实现:设计要求的台阶高度或器件安装空间无法满足,可能导致器件无法贴合。

散热不达标:在功率器件区域,若控深槽用于放置铜块或导热材料,深度不足会降低散热效率。

装配干涉:控深槽与器件机械配合不良,装配过程中可能产生应力集中,影响焊点可靠性。

 

3. 公差控制不足

即使设计合理,若未明确深度公差要求,也可能因加工偏差带来隐患。例如±0.1mm的误差,在厚度仅0.8mm的板材上就足以导致功能失效或强度下降。因此,设计阶段应在Fab Drawing中清晰标注允许的公差范围。

 

4. 工程优化建议

设计比例控制:槽深一般控制在总板厚的50%~70%之间,避免结构削弱过度。

避开关键走线:尽量将控深槽布置在非关键信号区域,降低切入铜线风险。

仿真与验证:对于高可靠性要求的应用(如汽车电子、通信设备),建议进行力学仿真和样板验证。

 

控深槽为PCB提供了更多设计灵活性,但深度设计若不合理,就可能引发机械、热学、电气多方面的问题。合理控制比例,明确公差要求,并结合应用场景优化设计,是确保控深槽发挥作用、避免隐患的关键。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