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捷多邦经验分享:控深槽能不能替代盲槽?

2025
09/10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PCB设计与制造中,盲槽与控深槽都是常见的特殊工艺。二者在形态上有些相似,都涉及“部分深度”的加工,因此常有人提出:控深槽能否在某些情况下替代盲槽?

 

一、盲槽与控深槽的定义差异

盲槽:通过钻孔或激光形成,连接外层与一部分内层。它是电气通孔,承担信号传输功能。

控深槽:通过CNC铣削实现的局部减薄或台阶结构。它是机械槽口,本质上属于物理结构,不具备电气连接作用。

从定义来看,盲槽属于“电气功能”,控深槽则是“结构功能”,两者在本质用途上有明显差别。

 

二、控深槽能否替代盲槽?

在大多数情况下,控深槽不能直接替代盲槽。原因在于:

缺乏导通性:控深槽仅是机械去料,并不会形成金属化通道,因此无法实现信号层间互连。

可靠性差异:盲槽经过化学镀铜、电镀工艺,具有较好的电气和机械强度;控深槽表面往往存在刀痕、毛刺,不适合作为电气通孔。

设计规范限制:多数行业标准(如IPC-2226)明确区分了盲孔和控深槽的用途,二者不可直接替代。

 

三、可能的“替代”场景

虽然不能在电气功能上互换,但在某些特殊设计中,控深槽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“类似效果”:

器件嵌入:在需要降低器件高度或嵌入金属块的区域,控深槽能局部减薄,实现与盲槽类似的空间优化。

 

散热通道:在功率器件下方,控深槽可形成凹槽区域,用于放置铜块或导热材料,从而替代部分盲孔散热结构。

机械定位:当设计需要局部限位或引导,而非电气导通时,控深槽完全可以作为盲槽的“物理替代”。

 

四、设计建议

若需要层间电气连接,必须采用盲槽,不能用控深槽替代。

若仅涉及结构空间或散热需求,可评估控深槽的可行性,但需考虑强度和公差控制。

在文件标注时,应严格区分“槽”和“孔”,避免制造误解。

 

控深槽和盲槽在工艺与功能上有根本区别,前者偏向结构,后者偏向电气。设计人员不能简单地将二者视为可替代关系,而应根据实际功能需求选择合适的工艺。在空间优化和散热设计上,控深槽可以发挥部分“替代”作用,但涉及电气连接时,盲槽仍是唯一可行方案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