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控深槽为什么容易造成局部翘曲?

2025
09/10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控深槽工艺与翘曲问题

PCB制造中,控深槽是一种常用的特殊加工工艺,主要通过数控铣刀在基材上铣出一定深度的槽位。然而,实际生产中常出现一个难题:局部翘曲。这种变形会影响装配精度,甚至导致后续SMT贴装和测试过程中的隐患。

 

翘曲的主要原因 

应力不均衡

控深槽会破坏板材的整体结构。原本对称的应力分布因去除部分材料而被打破,局部区域承受的应力与周边不同,导致翘曲。尤其在多层板中,控深位置往往靠近铜箔或树脂较厚的区域,更容易产生应力差异。

 

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

常见PCB基材如FR-4Rogers或金属基板,内部由树脂、玻纤、铜箔组成。这些材料的热膨胀系数(CTE)差异明显。当局部区域被铣薄后,受热时的膨胀收缩不再均衡,从而引起局部变形。

 

槽深过大或壁厚不足

如果控深槽过深,仅剩的残余厚度不足以维持机械强度,该区域容易在压合或后续热冲击中翘曲。尤其在要求0.2~0.3mm残厚的设计中,稍有偏差就可能出现变形。

 

加工热影响

铣削过程中高速刀具与基材摩擦产生热量,若冷却不充分,会导致局部温度升高。树脂软化后受应力作用变形,待冷却后形成永久翘曲。

 

不合理的设计位置

当控深槽靠近大面积铜区或关键走线层时,热应力分布会更加复杂。如果控深槽分布不对称,板面一边“削弱”,另一边仍保持完整结构,就容易出现弯曲。

 

翘曲对PCB性能的影响

装配困难:局部翘起后,板面与贴片机吸嘴或治具不能完全贴合,导致焊接偏移。

可靠性下降:在回流焊或高温老化中,翘曲加剧,器件焊点可能拉裂。

测试失效:ICT或功能测试治具接触不良,增加测试不通过率。

 

控制与预防措施

合理设计:在设计阶段避免在大面积铜区或应力集中区域设置控深槽。若必须开槽,应确保两侧对称,减小应力差异。

优化槽深:保持足够的残余厚度,通常建议0.3mm,以保证基材强度。

工艺改进:采用高精度CNC设备,控制切削热量,并通过分段铣削降低局部热应力。

材料选择:在高频高速或金属基板设计中,应根据材料的CTE特性合理规划控深结构。

后处理平衡:对可能翘曲的板材增加后烘烤或应力释放工艺,改善变形趋势。

 

控深槽之所以容易导致局部翘曲,本质上是应力失衡与材料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。槽深、位置、材料以及加工工艺都会影响最终的板面平整度。设计人员在前期就需要考虑翘曲风险,并结合制造工艺优化方案,才能确保电路板的稳定性与可靠性。


the en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