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PCB(印刷电路板)制造中,铜的厚度直接关系到电路板的载流能力、导热性与机械强度。常见的铜厚单位是oz(盎司),指的是每平方英尺铜箔的重量。其中,1oz铜约等于35μm厚,2oz铜则约为70μm。别看数字只是翻倍,实际使用中的差别却非常显著。
一、载流能力差别明显
最直观的差别就是电流承载能力。2oz铜因厚度更大,在相同线宽下可以承载约两倍的电流。例如,1mm线宽的1oz铜可能承载23A电流,而2oz铜则可承载46A以上。这在高功率应用中尤为关键,比如LED驱动电源、汽车电子、电机控制器等,需要稳定大电流传输时,2oz铜板更具优势。
二、散热性能提升
铜的导热系数很高。2oz铜更厚,能更快地将芯片、功率元件产生的热量传导到板外,减少局部过热的风险。虽然导热性也受板材、结构等因素影响,但铜厚的提升是提升整体散热性能的重要一环。
三、机械强度与可靠性增强
铜越厚,线路的机械强度也越高,不易因弯折、热胀冷缩或高频振动而断裂。特别是在插拔频繁的连接器区域、长期受力的焊盘、或过孔易受冲击的位置,2oz铜更能保障结构完整性。
四、成本与加工工艺的差异
当然,2oz铜板价格更高,不仅材料成本上升,制造过程也更复杂。例如蚀刻更厚铜时要控制好边缘扩散,精细线路较难实现,成品率可能降低。因此,对于不需要高电流或高热处理能力的场合,比如普通信号控制板、消费类电子,1oz铜依然是主流选择。
五、使用场景决定选择
简单说,1oz铜更适合普通控制类、低功耗应用,注重成本与加工便利;而2oz铜适合功率器件密集、发热大、稳定性要求高的领域。两者并非一优一劣,而是各有侧重。
总结来说,1oz铜与2oz铜的差别远不止厚度翻倍,而是在载流、散热、机械强度等方面带来成倍提升。工程师在选择时,应结合实际应用需求、成本预算与加工能力,合理权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