值得信赖的PCB&PCBA制造服务平台

四层板常见的几种叠层结构对比

2025
06/18
本篇文章来自
捷多邦

在现代电子产品设计中,四层PCB板广泛应用于中等复杂度的电路中,如工业控制、消费电子、通信设备等。合理的叠层结构不仅影响信号完整性和电源稳定性,也关乎EMI抑制、工艺难度与成本控制。本文将围绕几种常见的四层板叠层结构进行对比,帮助设计者根据应用场景做出更优选型。

 

一、四层板基础叠层构成

四层板的典型结构包括两层外层(TOP层和BOTTOM层)和两层内层(Inner1Inner2),常见于如下三种类型:

信号–电源–地–信号

信号–地–电源–信号

–信号–信号–电源

这三种叠层方案在不同项目中各有侧重,以下分别解析其特点与应用场景。

 

二、三种常见叠层结构对比分析

1. 信号–电源–地–信号(SPWRGNDS

优点:

电源与地层靠近,中间形成良好的平面对,电源完整性与去耦效果较好。

顶层和底层为信号层,布线灵活,有利于高速信号走线。

缺点:

电源与地层不贴近信号层,信号回流路径较长,可能增加EMI风险。

内层没有直接承载信号,对走线屏蔽作用较弱。

适用场景:

电源要求高、信号速率适中、布线密度一般的应用,如控制类电路。

 

2. 信号–地–电源–信号(SGNDPWRS

优点:

电源和地分布在内层,电源平面耦合良好,可有效降低电源噪声。

信号层靠近参考面(GNDPWR),信号完整性佳,回流路径短。

缺点:

电源与地之间夹层电容虽大,但不便于引出电源网络,增加过孔使用。

顶层与底层为信号层,易受外部干扰,需要加强EMI屏蔽设计。

适用场景:

高频高速信号传输,如FPGADDRUSB等对信号完整性要求较高的应用。

 

3. 地–信号–信号–电源(GNDSSPWR

优点:

内部信号层间距较近,可用于差分对布线,抑制串扰。

顶层为完整地层,有利于EMI抑制与热散。

缺点:

内部信号层对布线设计要求高,过孔复杂度上升。

电源层在底部,电源引出较不方便。

适用场景:

重视EMC性能、电源不频繁切换的模块,如电源控制、电机驱动等。

 

三、选择叠层结构的考虑因素

信号完整性(SI

高频设计优先保证信号层紧邻参考平面,减少阻抗不连续和回流路径干扰。

电源完整性(PI

电源与地之间尽量形成紧密耦合的平面,有利于抑制噪声与低阻抗供电。

EMC与辐射抑制

外层如使用完整地层,可有效屏蔽辐射,降低系统电磁干扰风险。

工艺与成本

虽然结构可通过加压、削薄等工艺实现,但越复杂的叠层意味着更高的成本与良率风险。

热管理与结构强度

某些情况下,将GNDPWR作为顶层/底层还利于散热设计与机械支撑。

 

四、结语

四层板作为多层PCB的入门结构,其叠层布局对整板性能有着重要影响。选型时应根据电路的主频、信号类型、电源稳定性要求及EMC标准等综合考虑,权衡布线便利性与性能指标。合理的叠层不仅提升产品可靠性,也为后续调试与量产打下基础

 


the end